簡介
在美國,孩子感到自己是自己的主人,讓每一位父母關注孩子成長,從培養孩子學會選擇開始。在選擇時,父母是旁觀者,是建議者,是引領者、指導者,而非抉擇者。還孩子選擇的權利,讓孩子在不斷選擇中成長,再成長!
一個國家國民的道德品質如何,取決於這個國家的人民對其子女的教育,也就是家庭對子女的品質教育水準。孩子是家庭教育的鏡子,家庭教育得好,孩子可以成為天使;教育得不好,孩子可能成為魔鬼。因此,對孩子的品質教育不僅關係到孩子個人的成長,甚至還關係到一個國家的命運。
許多孩子受到父母的寵愛,過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舒適生活,他們不知道父母勞動的艱辛,體會不到獨立生活的能力對他們的重要性,認為生活的一切都來得那麼容易,那麼自然。如是長此以往,就會使孩子滋生貪圖安逸、不思進取的思想,這樣,顯然是不利於孩子今後走向社會發展的,因此,父母應該從小對孩子嚴格要求,對孩子進行生活自理方面的培養和訓練,讓孩子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養成自我料理、自我管理和熱愛勞動的良好習慣。
在美國,為了讓孩子感到自己是自己的主人,無論是父母還是教師都沒有特權去支配或限制孩子的行為,在孩子一生成長的大多數情況下,師長都不能代替他們對客觀事物進行選擇。
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會面臨很多選擇的機會,這些選擇機會對於孩子來說,是他們成長的機遇,讓孩子經歷選擇,孩子的能力會不斷提升。每做一次選擇,孩子的經驗、能力便提高一次。因此,父母要放手給孩子機會,不能越俎代庖,事事代替,讓孩子成為現成的接受者,這樣的孩子將來的發展與成長是可悲的,人生遭遇是可憐的。
讓每一位父母關注孩子成長,從培養孩子學會選擇開始。在選擇時,父母是旁觀者,是建議者,是引領者、指導者,而非抉擇者。還孩子選擇的權利,讓孩子在不斷選擇中成長,再成長!
章節
- 第一章 好品質是孩子贏得成功的機遇(p.13)
- 三歲定八十,好品質好人生(p.14)
- 培養孩子助人為樂的精神(p.18)
- 自利反而失利(p.22)
-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p.26)
- 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p.31)
- 虛榮心是毒藥(p.36)
- 教育孩子做一個真誠的人(p.39)
- 「信用」兩字,受教一生(p.44)
- 嫉妒不利於孩子成長(p.48)
- 讓孩子充滿信任感(p.52)
- 認識自己,走向成功的前提(p.56)
- 杜絕孩子說謊的習慣(p.61)
- 第二章 獨立是孩子一生的財富(p.65)
- 溫室裏的花朵,美麗但脆弱(p.66)
- 過度保護孩子,等於阻礙他成長(p.69)
- 小鬼應早當家(p.74)
- 讓孩子收起依賴的惡習(p.78)
- 從小教會孩子理財意識(p.82)
- 培養孩子的自主意識,讓孩子遇事有主見(p.86)
-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p.90)
- 給孩子選擇的權利(p.95)
- 過分關心孩子,他會沒有抵抗力(p.99)
- 第三章 堅持到底,培養孩子頑強的意志(p.105)
- 鼓勵孩子再堅持一下(p.106)
- 有一種成功叫磨難(p.110)
- 接受失敗,迎接成功(p.113)
- 讓孩子重視小事,堅持從小事做起(p.117)
- 鍛鍊孩子的抗壓能力(p.120)
- 讓孩子把一件事情堅持做下去(p.123)
- 有取捨的放棄才能更好前行(p.126)
- 打敗你的永遠是自己(p.129)
- 第四章 讓孩子學會調節情緒、控制衝動(p.135)
- 傾聽孩子的心靈之音(p.136)
- 跟孩子交朋友(p.140)
- 正確對待孩子的要求(p.145)
- 學會欣賞你的孩子(p.149)
- 培養孩子豐富的情感(p.154)
- 訂協議可以有效約束孩子的情緒(p.159)
- 幫助孩子約束行為(p.162)
- 幫助孩子控制情緒(p.167)
- 培養孩子的膽識(p.172)
- 制定合理的「家規」(p.176)
- 第五章 興趣可以給你造就小天才(p.181)
- 幫助孩子實現他的夢想(p.182)
- 給孩子創造一個自由的空間(p.186)
- 讓孩子找興趣,不要讓興趣找他(p.190)
- 缺乏想像會扼殺孩子探索的興趣(p.194)
- 讓孩子學習思考(p.198)
- 打破孩子的定勢思維(p.202)
- 不要剪掉孩子夢想的翅膀(p.206)
- 發現孩子的興趣,挖掘孩子的潛能(p.210)
- 正確應對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慾(p.213)
- 第六章 人際關係很重要(p.219)
- 交往能力強,孩子未來好(p.220)
- 教孩子獲得好人緣的技巧(p.225)
- 讓孩子學會讚美別人(p.230)
- 小心眼會傷害孩子的人際關係(p.234)
- 教孩子學會與人分享(p.238)
- 禮貌待人生活更美好(p.242)
- 好口才成就孩子良好的人際關係(p.247)
- 為人處世要大氣(p.251)
- 讓孩子學會推己及人(p.255)
- 讓孩子學會大聲說「不」(p.260)
- 與人合作,做有團隊意識的人(p.264)
FB留言
同作者書籍
同書類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