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ttler與Sucher認為,移民在適應新文化的過程中,相對於語言跟穿著,飲食習慣往往是最後改變的一項傳統;而Mintz與Du Bois則指出食物同時具有鞏固群體成員身分及跟其他群體區別開來的功能,因此,食物可以區分族群、種族、國族、階級以及性別的認同。本書蒐集了遷移與食物變遷的相關論文,分別從公領域餐廳或小吃店,與私領域的家庭日常飲食與節慶祭品的角度切入,來說明移民在接待社會所衍生出的各種適應或融合的形式。
章節
- 導論 林開忠(p.1)
- 歷史上民族遷徙與雲南人飲食嗜好關係試論 王斯(p.11)
- 移民與族群飲食:以四川省涼山地區彝漢兩族為例 巫達(p.31)
- 遷移、飲食方式與民族學文化圈:緬甸華人飲食文化的地域性再生產 段穎(p.51)
- 澳門菜的形成:葡萄牙、中山及東南亞的烹飪交匯 何偉傑(p.79)
- 自立、鄉愁與融入:越南配偶小吃店在臺灣 蕭新煌、林開忠(p.103)
- 日常飲食、節日聚餐與祭祖供品:印尼峇里島華人的家鄉、跨文化飲食與認同 羅素玫(p.143)
- 從飲食看族群關係:大溪地的 Maa tinito 童元昭(p.183)
- 臺灣印尼客籍移民「粄」文化之初探 林鍵璋(p.215)
- 巴黎臺法聯姻夫婦間餐食─臺灣菜在跨國戀情裡的飲食交流與傳播 楊豐銘(p.235)
- 外籍人士對於臺灣小吃體驗意象與飲食障礙之研究 李思賢、朱惠玲(p.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