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令卡在24 歲前往義大利學習作曲前,利用空閒之餘所創作出古典型式風格的中提琴奏鳴曲,不同的是在表情記號及速度變化上有許多的要求和突破,可視為早期的浪漫派作品。魯賓斯坦在其作品上,除了豐富的和聲變化外,並考量到兩樣樂器聲部之間的平衡,所以在鋼琴的音量上都有詳細的標註,如此給予中提琴在演奏上更多的表現及發揮,更能展現中提琴熱情奔放及豪邁的旋律。蕭氏的作品,理論上並不是傳統的奏鳴曲式和嚴格的十二音列作曲手法,作曲家在這首曲子中,早已拋開一切傳統的束縛,他想對自己影響最大的作曲家─貝多芬致敬,想要讓22歲時所創作而未完成的歌劇作品《賭徒》,在這首作品的第二樂章有個結局,對自己的人生與信念,用音符與和聲表達,這一切在自我探索的過程,對筆者有深深的領悟與體會,對於演奏與詮釋方面,增加了更多的情感與知性。
同書類書籍